当刺客信条在西方记录了一座完整的巴黎圣母院时,抖音准备“复刻”最完整的东方文化 
2019-04-21 22:49:06
  • 0
  • 0
  • 0

“未来一年,抖音希望至少帮助10位非遗传承人,实现百万粉丝、百万收入。”

前两天,抖音在杭州官宣了“非遗合伙人”计划,抖音总裁张楠在现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百万希望”引来了全网点赞。

就在这场发布会的前一天,世界著名的巴黎圣母院遭遇了一场火灾,标志性塔尖倒塌,全世界都在痛悼这场灾难,遗憾未能永存巴黎圣母院的原貌。以精美画面高度还原场景的电子游戏《刺客信条》表示:游戏中1:1还原了巴黎圣母院,或许可以为重修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抖音提出的“非遗合伙人”计划与《刺客信条》有着异曲同工之效:用短视频将面临重重传承难题却又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真”下去。

正是这层对世界珍贵文化保护的意义,为抖音赢得了一片叫好。而对抖音而言,“非遗合伙人”计划的意义远不止于“高保真留存”这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只留在影像、文字记录中,相当于“死亡”,只有“传承”的方式,才能永存活力。

抖音要找的正是一条传承之路,而在抖音之前国内针对传统文化的视频系列已有不少,抖音的“非遗合伙人”计划,是前人的翻版复刻,还是剑走偏锋呢?

影像中的传统文化,真的活了吗?

提到对传统文化的视频记录,一定被提到是《了不起的匠人》。从2016年第一季在优酷上线时,就引爆了全网的关注与好评,被盛誉为“亚洲首部治愈系匠心微纪录片”,如今已经出到了第四季。

《了不起的匠人》能红起来原因是多样的。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团队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去理解“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匠人精神,15分钟的短片中有精美的画面,有细节的捕捉,最重要的是让“守艺”静静流淌到用户心中,恰如其分地讲好每一个故事。这份用心感动了大部分的受众,比如记录沈阳皮影匠人所说:“欲以一己之力,守千年手艺。汇人生所感,聚于一把小刀。集匠心之力,刻守艺人生。”

为了让90后读懂90岁的恒心,这档节目也用了不少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请林志玲担任旁白,请华晨宇演唱主题曲。在流行元素的助力下,迅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二次传播。

与《了不起的匠人》差不多时间推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是在B站的弹幕里刷红的,90后纷纷担当起“自来水”。关于传统文化,在微纪录片之后还有了《非凡匠心》这类的综艺类节目,邀请明星嘉宾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从《了不起的匠人》、《我在故宫修文物》再到《非凡匠心》,接连的好评如潮之后给传统文化留下了什么?

首先,绝对值得肯定的是:用一份良心记录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从2015年起,国家就启动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利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记录了非遗知识与记忆;而这些视频影像在用艺术手段记录的同时,将非遗推到了大众眼前,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注意力范围内,唤起了一部分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重视。

其次,栏目IP化后也带来了一定的商业变现能力,给予了非遗一定的当代活力。《了不起的匠人》前两集的招商累计超过了3000万,其中的唐卡匠人得到了政府关注,支持了300万开设唐卡学校;趁着这股东风成长起来的东家APP,开始为匠人管理起互联网上的生意。

如果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难题是一条100%的进度条,那么早期出来的视频栏目完成了大约10%的进度。产业生态难以突围,商业价值难以体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延续、再创造的长期问题,但无论如何,有人开了个头,就开启了希望。

非遗传承路上的后来者,抖音能做些什么与众不同的?

用视频打开非遗传承之路,有了一个好的起点,对于这条路上的后来者来说也出了一些难题:高质量的视频故事,再次拍摄同样素材很难超越,也就很难带来二次的大规模传播。

幸运的是,伴随短视频的茁壮发展,为非遗传播传承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的可能性,比如抖音。在抖音提出的“非遗合伙人“计划中明确指出将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帮助传承人提升现代化传播能力,包括抖音自身开放的权限,以及对接相关视频、组织机构,提升生产能力、品牌管理能力;第二,通过抖音平台开放能力,推动现代流行元素与非遗元素的碰撞、传播;第三,抓住非遗区域性特色,着重加强地方尤其是贫困地区的非遗话题、文创产品的开发,挖掘非遗市场价值。

相比较微纪录片、综艺节目等影视手段,抖音的计划在内容基础,将用户群体、商业变现与内容有机结合,注重给非遗注入“活力”,那么这种活力究竟是如何释放的呢?

首先,抖音首次实现了第一视角用视频讲述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人在主动传播的角度受到技术、影响范围的限制,过去通过《了不起的匠人》这类的节目将文化带进了更广阔的的互联网平台得以传播。而抖音最大的先天优势,就是给所有普通人提供了“用短视频讲故事”的平台与工具,非遗传承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来主动讲故事。

在IP节目中,所有对非遗的记录大多出于第三视角,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了解每一个传统文化,再用理解后的影像语言讲述出来。这就有点像我们读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作者对于作品的理解程度不同,翻译出来的文字表达不同,会影响读者对原作的理解。第三视角下的二次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有时视频表达很到位,受众反响也很强烈;有时却表达欠了点精髓,观众也无法GET到手艺人的匠心。

而在抖音平台上,非遗传承人可以直接与大众对话,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原汁原味的理解直接传递给大众用户。大众除了看到精湛的手艺以外,还能感受到传承人们的一丝俏皮:原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一件只有“严肃”的事。

比如,抖音上超过28亿次播放的“皮一下很开心”是抖音和龙在天皮影戏团联合发起的话题,如果按照传统剧院传播,达到这个播放量,即使每天演出,也需要800年;而现在皮影艺人在线表演,还和广大抖音用户BATTLE谁跟皮影更“合拍”。

其次,抖音自带的社交BUFF,让传播力变成非遗生命力。视频节目能火起来,“自来水”们功不可没,《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最典型的案例:生于央视,走红于B站,自媒体人再接力。最初央视播放时,这部片子“当时只道是寻常”,一上B站瞬间爆红,弹幕刷的全是“表白XX师傅”,弹幕刷完豆瓣发一遍、微博再发一遍,安利所有好友都来刷一遍。

与“修文物”相似,记录非遗的视频大多需要社交媒体的二次助力:最感人的话写下来,最精致的画面截图下来,转发慢慢多了。

而抖音天生的社交属性,让非遗短视频发布即开始传播。

一方面,抖音日活2.5亿的用户中,很多年轻用户用户对传统文化好奇,对这种“没见过的新鲜事物”乐于传播,同时年轻人恰恰正是非遗流传下去最想抓住的人群;

另一方面,抖音在本身强大的传播能力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吸引用户关注和互动的小动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加深入人心。比如播放量超过60亿的“我变脸比翻书还快”,增加了川剧脸谱贴纸,用户使用之后一秒掌握“变脸技术”,这也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现实增强”吧。

目前抖音毫无悬念成为了最大的非遗传播平台,2400万条视频刷出了超过1000亿次的播放量,31亿次点赞,覆盖了12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88.4%。在抖音发起的川剧、京剧、皮影、民乐等6大类非遗挑战赛中,每一项的播放次数都过亿,最低的也有1.9亿次。

第三,给予非遗本身的灵活商业变现模式。在视频IP节目红起来之后,会带来一部分变现能力,比如广告赞助,比如电商变现,比如非遗专业经济,甚至上一个部分提到的政府扶持。所有的变现首先要支撑节目可以继续下去,能够直接到达非遗传承人手里的资金相对有限。

而抖音通过流量扶持,目前对于能够“生产产品”的非遗从业人能够建立起流量到变现的转化。有点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感觉。

泸州油纸伞的传承人余万伦,在抖音上的账号叫“油纸伞大师”,制作一把泸州油纸伞完整工序有96道,全国不到10人能够整伞制作。在入驻抖音之前,“油纸伞大师”的主要收入通过开设体验课程、工作坊来实现。从去年年底,他通过抖音发过了50多条油纸伞视频,最高一条展示伞面的视频获得了百万观看和近50万的点赞,有近一半的评论都在问哪里可以买他的伞。到了今年第一季度结束的时候,这位“油纸伞大师”的订单因为抖音网友的捧场已经排到了2020年。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